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期待真正接地氣的國產游戲出現,這種接地氣也許并不是指仙俠玄幻這類遠離現實的夢幻題材,而是那些當下發生的或曾經經歷過的場景。因此《中國式家長》的爆紅可以說并不意外,這是一款做了充足準備的作品,它抓住了現實題材的切入點,還原每個人都有過的成長經歷,家教觀念、求學交際、童年憧憬,看起來沒有比這些更接地氣的題材了。
對于正處在苦讀階段的同學來說,這是一面無比反應現狀的鏡子,而對于已經步入社會的朋友們來說,又是一段惹人懷念的“回憶殺”。從80年代一直到00年代,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或正在經歷這樣一段感同身受的成長史。當這款游戲中的某個片段出現:比如那個坐在教室窗邊出神地望著天空的小孩、過年時那一番收到長輩紅包后的托辭,這些片段會立刻激起你的思緒,換來莞爾一笑。
《中國式家長》雖然講得是“家長”,實際上卻不免讓人代入到孩子的視點。與其說游戲過程是玩家扮演家長來培養孩子,不如說是以重新做孩子的方式來撿拾丟失的記憶碎片。以休閑游戲的形態、通過簡單點擊的操作方式推進時間線,一個又一個經典橋段裹挾著風趣幽默的文字描述出現,讓人忘記時間從而沉浸在一段段哭笑不得的故事中,
正因為有這樣一種讓大眾都能接受的題材,所以游戲在玩法方面沒有施加復雜的元素。它很容易被理解,這不僅緣于系統設計的簡單精巧,也緣于玩家自身的經歷使得這些名詞可以被自然而然的領會。見到某一學科的分類自然就會推敲出它對應的屬性,而長面子、班干部競選這些啼笑皆非的橋段也能讓你輕松找到應對方式。這是一款沒有門檻的游戲,同時也不能用“難度”來衡量,只是在做出不同的選擇后去體驗不同的結果。
以游戲結構來看,《中國式家長》中最主要的樂趣并不是培養孩子的過程,而是另一個核心系統——繼承與循環。這不是一張單程票,而是一張可以無限使用的月票。當你的孩子成長為人后,你這一代已經老去,孩子便取代了你的地位,因此你要繼續培養下一代。這個系統——也就是多周目的加入為游戲過程添加了無窮盡的樂趣,當你著力培養自己的孩子時,可否想到他們的特長和性格會影響下一代呢?一代人老去后將信念傳承至下一代繼承者,也必然帶著“一定要比我更有出息”的冀望,由此驅動著始終作為家長的玩家去努力培養出更優秀的后代。
多周目本身是一個很硬核的設定,但當它被加入到《中國式家長》這樣的休閑游戲中后卻沒有顯得突兀,而是變得更加因應題材。介于游戲分支線和屬性類別的繁多,你在多周目過程中不可能玩到完全重復的流程,想培養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兒子跟培養一個各方面都有所特長的全才同樣困難,與此相對應的是游戲理所當然的設計了多種結局,你會看到自己的“理想”實現后究竟會是什么樣子。
從這款游戲接地氣的方式中,你可以感受到制作者絕對是一群“自己人”。無論是流行的表情包還是戲謔的情節,到處流溢著時髦的吐槽,特別是家長們拼面子這個環節,可謂將近幾年社交媒體上的有趣觀點一網打盡,游玩的時候也不免會發出“竟然連這個都有”的感嘆。像這樣的惡搞風格已經走出游戲故事本身,成為了一張名片,對于玩家來說,這一點恐怕也是游戲的主要魅力之一。
簡單概括的話,《中國式家長》以友愛的互動形式將我們的成長年代吐槽了個遍,順便也讓不服氣的你試試當家長的樂趣和痛苦。這款小品級游戲在WeGame平臺僅售價36元,可它帶來的歡樂卻遠遠超過了這份售價,對于曾有過感同身受的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玩家來說,這樣一款游戲是值得嘗試的。
目前《中國式家長》正在WeGame平臺開展有獎征集令,推薦好友購買本作即可獲贈5Q幣,想要入坑的玩家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