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創維電視在北京召開了“登峰造極”春季新品發布會。正如標題所述,在這次發布會上,其公布了兩款頂級OLED電視——W82、W92。這兩款產品不僅擁有強大的OLED電視參數和創維獨特的畫質技術,其各自身上也都擁有一些獨特的技術標簽。我們在發布會結束后第一時間進行了探館,在現場上手體驗這兩款產品。如果你也對創維OLED電視的“黑科技”感興趣,不妨通過本文來了解一下。
W82-變形OLED的新體驗
說實話,當我在現場第一次看到W82的真機時,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它“柔軟”的后背。W82并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普通電視那樣是一塊“鐵板”,而是一臺可以變形的曲面屏電視,這也是它外觀和功能方面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可以看到,它的后殼由多片“魚鱗”組成,使用無螺釘裝配工藝,擁有一體化的視覺效果;在開始彎曲的時候,這個地方會像機器人的背甲一樣拉伸、變化,直到調整為目標曲度。
在曲度范圍的設計上,W82用不同模式去給出定義。如“電競模式”下曲度會調整為1500R;“影院模式”2000R;“自定義”模式則可隨便調整,最大支持1000R曲率。這種變化實際上對應了不同的場景以及視距的需求。如電競模式下,它想讓你感受到的是那種包圍感和沉浸感(這也是該款電視定位于4K/120幀電競顯示器的具體體現),而在大多數近視距場景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也就是說,受曲度變化影響的觀看氛圍,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所以你可以看到W82的獨特之處,通過加入變形屏的設計,它既是一臺我們常見的平板電視,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卷卷背”,以適應各種場景下的氛圍需求——一人游戲時,選擇W82自帶的“電競模式”的1500R曲率,由包圍而生的沉浸感可以帶來更暢快的游戲體驗。而介于OLED屏幕本身擁有幾乎完美的可視角度,各種曲度模式在多人場景下的寬容度也比較高,一鍵調整至平面模式,非“皇帝位”的人不會損失什么觀看效果。
其實看到大件家電去添加類似這種機械化運動的功能時,我比較擔心的問題是噪音和磨損。而對于W82——僅以我在現場的體驗來看,我認為它在消除噪音和異響方面處理得相當到位,大范圍的、反復的曲度變化并沒有產生明顯的噪音和異響。至于磨損,該產品才剛剛發布,尚無數據去實際驗證,但我想我們也可以吃下發布會上創維官方給出的定心丸,對W82的機械運動架構和這塊4K OLED柔性屏的品質感到放心。
畫質技術
在畫質方面,得益于這塊強大的4K/120Hz OLED柔性面板,W82擁有1000萬:1對比度、超快1ms灰階響應、1000nit HDR峰值亮度、99%DCI-P3/95%NTSC色域、以及178度的完美視角等優異參數。這些紙面上的參數呼應了OLED屏幕的特點,但其實真正能讓我們感覺到不一樣的地方,是創維獨特的畫質調校和優化技術。
比如我們看到的創維畫質引擎4K版,實際上它是一套令觀看效果全方面提升的優化方案,其中包括超級清晰度、酷睿色彩、MEMC以及AI強化等具體功能。以超級清晰度為例,這是一項比較實在的技術,它將不符合4K清晰度標準、或者說本身不夠清晰的畫面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如邊緣銳化、收邊、抑制閃爍等等,這些細節的改善單獨拿出來并不顯眼,但它們疊加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符合其高標準定位的效果。
你可以在游戲場景下看到W82的清晰畫面。而除了清晰度方面的優化之外,酷睿炫彩(ACM)在色彩的著力也值得一提,通過對飽和度、亮度等參數的階梯性調整,它可以讓畫面整體看起來更加自然、分明。當然這里也得打個預防針,由于現場環境光以及相機屏攝等原因,照片拍攝出的效果跟我們實際在現場觀看的效果還是有差異的,如果你想切實感受到這種效果,那么還是要以線下體驗為準。
在一些與OLED參數相關的優勢項目上,W82的表現是相當突出的。比如對比度和發光控制,在《地平線 黎明時分》這樣無時無刻不在強調光影效果的游戲中就顯得特別重要。如下圖這種叢林場景,當你走在里面的時候,那種陽光滲透樹林的感覺,還有被陰影覆蓋的效果,都有一種更貼近于現實環境的感覺。尤其是那些黑場部位,可以說是只有OLED電視才能做到這種深邃的效果。
拖影是游戲場景下的老話題,但同樣對于OLED電視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OLED的響應速度相對于傳統液晶是上了臺階的,拖影現象也因此得到大幅改善。而像創維引入的SoBif無殘影技術,就進一步將其削減至近乎于無的程度。可以看到我們抓拍的這些相片,在各種高速移動的畫面中,核心部位是相當清晰的。
流暢度方面,W82具有120Hz MEMC和240Hz CMO兩項插幀技術。MEMC運動補償是一項使用場景相當明朗的功能,它的原理是通過計算來插入更多的運動幀,將畫面提升至60幀、甚至120幀的程度。在特定模式下將其打開后,你可以明顯感受到流暢度的變化,包括對拖影、抖動等細節瑕疵的改善。而至于CMO,我的理解實際上就是通過傳統插黑幀的方式來提高流暢度,但在W82上它也有特別之處,就是基于運算來智能彌補插黑幀的亮度損失。對于希望得到模擬240幀的極致流暢感覺的玩家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新鮮的嘗試。
說到插幀的問題,其實這里就得依具體場景而做出一些抉擇了。比如你要玩游戲——用游戲模式,那么插幀功能默認是不會開啟的。游戲模式的核心標準是輸入延遲,不讓玩家有遲鈍的感覺,W82也是一樣的。當然這可能也要分具體的游戲類型,比如像RPG、策略這種對延遲要求不是那么很高的游戲,那就沒必要對延遲做出苛求,反而可以盡量去調高各類畫質參數。
在提到延遲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想起W82的一個核心定位,就是HDMI2.1電競顯示器。作為一款高端OLED電視,它對于HDMI 2.1的各種支持是相當完善的。包括4K/120幀、VRR可變刷新率以及ALLM自動低延遲技術,在這臺電視上都可以得到比較完美的呈現。4K/120幀自不必說;VRR的標志性作用是讓顯示設備匹配輸出源的幀率,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最大可能減少圖像延遲、撕裂、卡頓等現象;ALLM則得益于OLED本身的天然快響應,可以進一步提高畫面的準確性并降低畫面延遲。
當然僅對于游戲場景而言,符合HDMI 2.1標準目前還只是一種愿景。畢竟我們現在幾乎找不到完美貼合4K/120幀標準的游戲作品(這得怪游戲廠商不給力)。因此可以說像W82這樣的高端OLED電視,在游戲場景下的性能是絕對溢出的。而這也代表它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的性能都是不會過時的。
W82在畫質方面還有兩個值得一提的技術,首先是AI增強,用算法分析出畫面中的具體景物,比如人物、天空、建筑等等,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優化項目包括色彩飽和度、亮度、銳度等各個方面,這是一個運算量很大的工程,也因此W82專門內置了一顆用于AI畫質計算的處理器,它不占用CPU資源,專門輔佐AI畫質計算,足可見官方對這項技術的重視程度。而考慮到算法總有一個趨于完善的過程,因此這項技術的前景應該說是很明朗的。
那另一個就是3D LUT,這也是W82為部分核心用戶保留的附加功能。它實際上是一種色彩調校軟件,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KOL和業內人士在談論顏色校準的必要性,這個軟件相當于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途徑,讓你可以直接參考、復制其他人的方案。當然我們在探館過程中無法直接感受到不同方案的變化,因為樣機本身是默認方案。但是調校過的色彩與原本色彩之間必然是有區別的,有色調偏好的玩家會感受到這種差異。
音響單元
音質方面,其實在觀看W82背部外殼的同時,我就注意到喇叭所在的背板的獨特性。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獨立的音響單元,與前面的“魚背”分離,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兩者經由中間部位相連,十分穩固。而且你也可以看到掛墻的螺絲釘也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它本身是吃重的。
背板的體積嚴格來說不算小,主要是因為里面是“藏東西”的。W82內置硬件級的2.1聲道,兩個聲道各18W的功率,再加一組創維聲學低音鼓——雖然這是做加法,但它的效果即等同于雙重低音喇叭單元。以我們現場試聽的效果,無論播放電影還是音樂,效果都是可圈可點的。尤其是中低音部分,在比較空曠的環境下也能有那種渾厚的感覺。如果你把它放在你家的客廳里,那想必會更好。
W82也支持杜比全景聲2.1,也即是我們看電影、玩游戲時所需要的最好的音效標準。你想獲得那種家庭影院級別的包圍感、由遠及近的感覺,還有一些難以察覺的聲音細節,那這項技術應該說都是最好的媒介。
智能攝像頭
在我們體驗將盡的時候,才發現忽略了這臺電視的一個重要細節——智能攝像頭。我最初看W82效果圖的時候還以為這是個單加上去的獨立器件,實則不然,它的出場方式比我想象中更有趣:
如圖所示,這是一個機械升降的“小機關”。當你啟動與攝像頭相關的功能后,這只小眼睛會自動冒出來,以執行各種命令。
該攝像頭擁有1200萬像素,可進行一定程度的旋轉(水平30度、垂直上下60/14度)。在現場,我們體驗了與它相關的各類基礎功能,如識別人臉和動作、視頻通話、自動跟蹤拍攝、拍照等等,應該說它們是冰山一角,因為基于AI算法的功能本身都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我在與工作人員交談后,也確認該攝像頭在日后還將擁有更強大的人臉和語音識別技能。
當然即便是現在,我們也可以為它找到一些實用場景,比如監測孩童的哭聲并即刻提醒,以及自動“檢查”孩子的居家學習狀態,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等等(現在的小孩,太難了!)我在現場也被它偷偷地盯著看了一會兒,相信你可以從它的運動狀態來判斷我的路線:
除此之外,它本身也具有家用探頭的作用,可以使用保存周期為30天的云錄像和云存儲等功能,而所有這些操作都可以通過APP來完成。
智能攝像頭雖然是一個電視本身之外的附加品,但它在特定場景下也是有實際意義的。包括讓我這個除了會議室以外從沒接觸過電視攝像頭的用戶,也感受到了它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樣一臺電視除了提供優異的影音表現外,也可以扮演智能家居環境下的核心角色。如果你可以到線下體驗一下,想必會更加切實地獲得這種感受。
W92-來自OLED巨屏的震撼
在告別W82之后,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展廳,真切地看望了一眼“老大哥”——W92。這是一臺88吋的OLED電視,它與W82都屬于創維的高端OLED系列。當然,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但它實際上也是一個W82的全方位強化版,分辨率上到了8K,音響單元和各種畫質功能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W92擁有一個8K/120Hz的OLED面板,應該說,僅憑這一點,至少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無法做到“物盡其用”。當然這跟電視本身沒關系,主要是我們的軟件和片源跟不上。尤其是你要以游戲玩家的視點出發,就更不敢想8K分辨率普及的那一天了。
但我覺得非常好的一點是,W92本身擁有更完善的超級清晰度功能,可以將2K、4K的素材提升至8K的清晰度。這是一種畫質技術層面的提升,它可能與原生8K的效果存在差異,但至少我們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播放同樣的源素材時,它擁有超過4K分辨率的視覺效果。這種清晰的程度,是即便離電視很近也不會有任何畫面被拆分成塊的感覺。
在音響單元方面,它采用了獨特的玻璃發聲技術,將中低音喇叭藏在屏幕下方的這一長條玻璃材質內。發聲源由點轉面,以取得聽覺上更為均衡的感覺。當然我覺得其實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一個強化版的回音壁,以我們測試的環境為例,在關上門之后,這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型展廳,我們也籍此體驗到了“那一小長條”帶來的震撼音效和環繞感。
在畫質技術方面,依賴于強大的三顆處理芯片,它將我們之前看到的W82的技術指標全部提升為更高的8K版本,包括MEMC在它身上也可以支持8K/120幀的極限標準,從而獲得清晰度、色彩和動態效果等各個方面的高標準體驗。
當然作為觀眾,我認為這些技術帶來的實際感受,最終都繞不開大尺寸的基礎。它的巨大尺寸帶給我的震撼是有別于任何65吋電視的。也許我們單獨去測量的話,88吋也沒有顯得特別得大,但當你站在它面前并且真正去使用它的時候,那種感受和在展會和視頻上看、或者說單從數據上看是完全不同的。
我公司里其實也有一個不錯的100吋投影,但是在同樣的差不多3~4米的視距去體驗這個電視,那兩者的視覺感受是天差地別的。電視的亮度、色彩和清晰度都是投影完全不能去比較的。我特意關上了門和燈,讓它在影院場景下展示了一下魅力:
這種環境下的觀影體驗,再加上震撼的音響單元,幾乎是可以媲美小型影院的。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如所圖上所示,OLED對黑色的呈現是完美的,它的黑色就是純粹的黑,就像這個藍光電影,實際上是21:9、上下留黑邊的,但是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環境里去觀看時,你是根本看不到這些黑邊的。完全沒有任何漏光現象,這也是OLED電視的一種獨特優勢。
最后我也照例接上了PS5,用這臺88吋的OLED電視玩了會兒游戲。這是大材小用,但是這種大材小用確實帶來了不一樣的游戲感受。比如NBA2K21,你在這臺電視上面玩,它就有一種自然而發的臨場感。而且OLED屏幕在可視角度上近乎完美,這讓它在面對一屋子人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死角,堪稱絕佳的氛圍道具。
當然了,價格和所需要的陳設環境是“完美”的兩個死穴。這樣一臺產品,它本身與大眾消費者是無緣的,包括我也一樣,在離開這間屋子的時候,想著以后可能再也沒有獨享這套設備的機會了,多少就有一些失落。
話說回來,W92這種級別的產品,它本身具有強大的超前性,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一臺面向未來的電視。作為消費者,我們看不到8K/120幀普及的時間表,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日期。但是為了把這個日期提前,那像W92這樣的產品就有了溢價的空間。再加上它本身的技術優勢和特點,這種空間的彈性就更大了。也許我們看著它的參數和定位感覺有那么一點玄乎,但對于經濟條件滿足且尋求超前體驗的用戶來說,也許他們正在等待的就是這么一臺電視。
應該說今天的探館讓我刷新了對創維OLED電視品牌的印象。W82和W92,這兩款產品各自有讓我深刻印象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一些共通性,比如基于創維OLED畫質引擎帶來的優異畫面表現、MEMC技術對幀數的強化等等。而其各自的特色之處更讓人難忘,如W82頗具科技感的變形屏,儼然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標簽;超大尺寸的W92除了附帶震撼視聽效果外,其本身也附帶一些話題屬性。當然更好的一點是,根據官方信息顯示,這兩款產品并非止步于概念和原型,而是會立即量產、上市。所以如果你真的對它們感興趣的話,不妨找個機會去線下體驗一番,然后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