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們知道的那樣,meta 的概念首先出現(xiàn)在文學、戲劇等藝術類型之中,哲學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和博爾赫斯的一些作品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同樣是 meta 的啟蒙。
而游戲之中的 meta 要素原本在 GalGame 之中玩得很嗨,現(xiàn)在也成了獨立游戲之中常用的老梗,甚至在一些并不以 meta 著稱的游戲之中也作為要素出現(xiàn)。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游戲試圖將 meta game 玩出新的花樣。
對于 GalGame 之中的 meta 要素已經(jīng)有了不少深入研究,本期 picks 的焦點將主要放在 indie meta games 之上。當然,我知道有幾款游戲大家已經(jīng)聽爛了,作為盤點我們還會拿出來一說,但它們確實只是一個開始。另外,梳理 meta game 也是一件需要把控平衡的事情,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劇透,我們對游戲 meta 要素加以說明并且點到為止。畢竟,安利的目的還是讓大家親自把玩。
Pony Island
乏味的迷你游戲 Pony Island 當然只是這個游戲的外殼,玩家不久就會在 meta game 慣用的游戲崩潰的橋段下發(fā)現(xiàn)游戲之中存在的另外一個世界。在真正的游戲之中,玩家需要想盡辦法破壞游戲本身,而游戲的謎題設計都別有一番趣味,窮盡了 meta 之風,并且穿插了大量的宗教元素,使得其劇情解讀也成為了玩家所津津樂道的內容。
與其他 meta 游戲相比,Pony Island 讓玩家享受到了與游戲本身斗智斗勇的對抗樂趣。
The Stanley Parable
The Stanley Parable 也是提及 meta 必談的一個獨立游戲的經(jīng)典案例。玩家在旁白的引導之下做著無力的反抗與探索。而數(shù)個不同意味的結局也是 The Stanley Parable 妙趣橫生的設計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在 meta game 之中脫穎而出,大概是因為借用了 meta game 的手法,卻引人深思,探討了更為深刻的哲學問題。
The Beginner's Guide
同為 Davey Wreden 的作品,The Beginner's Guide 顯示出了與 The Stanley Parable 截然不同的風格,卻又同樣探討了與游戲本質有關的話題。說得直白一些,這款游戲是附加了評論音軌的許多未完成的游戲關卡,與此同時,玩家又不時被推至設計師的角度,觀察著這些由于未完成而缺乏了意義的設計產(chǎn)品。如 Red韻所言,The Beginner's Guide 探討了玩家、評論者與設計師三者之間微妙而辯證的關系。
Undertale
Undertale 已經(jīng)成為了 2015 年獨立游戲的神作。盡管也有人提出 Undertale 的一些設定在以前的游戲作品之中也能看出端倪,而游戲使用的 meta 手法也并不是無中生有,但是,個人認為 Undertale 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通過以上種種手法打造出了一個真實可信又充滿溫情的游戲世界,而且,Undertale 之中的游戲設定是一以貫之的。是的,拋開這一點不談,我并不覺得不能使用 SL 或者不同結局的不可逆轉本身有多么新奇,然而,當游戲之中的所有設計(包括 indienova 曾經(jīng)翻譯過來的音樂解讀在內)都為主題做足了鋪墊的時候,這才是這款游戲之神作所在。
Calendula
Calendula 是一款不停 Loading 的游戲。事實上,它幾乎只是停留在游戲的開始畫面。游戲不停地以各種錯誤挑戰(zhàn)玩家,造成“尚未開始就已結束”的假象。不過,游戲的謎題實際上非常簡單,但在僅僅有著數(shù)個場景的游戲中,卻隱藏了無數(shù)與劇情有關的線索。這使得玩家對于這個僅僅有一個小時的游戲的劇情討論一直不息。
說實在的,Calendula 的元游戲表達非常直白,更有趣的地方或許就是將大量的隱喻與暗示放在了極少的游戲內容之中。
The Magic Circle
對于游戲設計理論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魔圈(The Magic Circle)這個用以指代將現(xiàn)實世界與游戲世界區(qū)分開來的明確的分界線的名詞。而游戲 The Magic Circle 也是一個腦洞非常巨大的游戲。游戲一周目是一個制作糟爛的 RPG,通關之后會來到 Pro Mode,由此才開始接觸到這款游戲的真實部分:此前玩家所接觸的游戲并沒有完成,而在這個真正的游戲之中,玩家可以看到互相爭吵的游戲制作者,后者由于創(chuàng)作思路各異,造成了游戲世界的許多缺口與漏洞,玩家的任務就是將開發(fā)工具從游戲制作者的手中奪過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游戲世界。
游戲不僅設定包含大量腦洞,具體執(zhí)行也是如此:玩家在游戲之中可以更改許多設定,從而解開許多謎題。The Magic Circle 的 meta 元素顯得有些傳統(tǒng),取游戲之中的游戲之意。
IMSCARED
從游戲題目即可看出這是一款恐怖游戲,與其他恐怖游戲不同的是,這個游戲的恐怖之處在于結合現(xiàn)實使得玩家產(chǎn)生逼真的錯覺,從而感到一種來自心底的恐懼。比如,桌面自動生成單獨的文件夾,其中是對于游戲謎題提示的文檔,結合游戲內容會有種詭異的感覺,即游戲之中敘述的內容正在現(xiàn)實同步發(fā)生。同時,游戲本身還會主動或被動地多次退出重啟,而且一旦選擇某一結局之后,玩家就再也不能重新啟動這款游戲。—— 這似乎已經(jīng)是 meta game 之中不新鮮的玩法了。
IMSCARED 的 meta 設計并沒有過多新意,但是作為現(xiàn)實交錯元素與恐怖游戲結合起來,使得游戲別有一番滋味。
OneShot
OneShot 最初由 RPG Maker 制作,經(jīng)過重新繪制與擴展登陸 Steam。這款作品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光芒消失的世界里,主人公 Niko 有個便攜式燈泡,希望能解決世界沒有光明的問題。
這款具有 meta game 的特點的游戲有以下特性:
1. 玩家在游戲之中扮演神的存在,指導作為救世主的 Niko 找回太陽,拯救世界之后再回到家鄉(xiāng)。
2. 作為一款解謎游戲,謎題的解決方案有時并不在游戲世界之中,玩家需要在游戲之外的電腦中尋找答案。而游戲也會對于電腦做出一些改動,如將文本文件添加到游戲的文件夾中,更改電腦的桌面背景等待。制作團隊聲稱,第四面墻有時正是解謎思路的阻礙。
3. 如游戲題名 OneShot 所展示的那樣,玩家的一些選擇可能會造成永久的后果。比如,玩家不能夠選擇“退出”游戲,因為這樣會永久殺死主人公 Niko。
另外,游戲之中也會有各個有不同性格特色的 NPCs 在旅途上陪伴玩家。玩家將被不斷提醒自己的目的是指導 Niko 完成任務,并且回到家鄉(xiāng)。但是 Niko 卻也不斷在游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需要去做的事情。
There is no game
這款只有 10 分鐘流程的游戲來自于一個主題為“欺騙”的 Game Jam,而它本身也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像是一個有趣的善意的玩笑。游戲開始時只有一個叫做 There is no game 的標題,而旁白則不斷地告訴你這個乏味的游戲的確什么都沒有。于是你就可以開始捉弄這個可憐的游戲了。
接下來有什么?我都說了沒有游戲,而它才 10 分鐘流程,你不去自己試試看嗎?
Rabbit Rush
如許多 meta 游戲一樣,拖動兔子進行繁殖的 Rabbit Rush 游戲本身只是一個引子而已。但有趣的是,這款(甚至沒有完成的)游戲本身大受歡迎,因此制作團隊最后還是將它實現(xiàn)了出來,并且搬到了移動平臺上。有不少玩家迷戀這個迷你游戲因此不斷刷分,也有人因此錯過了游戲真正的 meta 提示而只停留在這個階段。
說回游戲的 meta 要素:這款游戲的新奇之處在于它事實上有三層世界,而且,甚至最外層的游戲世界也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 制作組巧妙地用了一些手法造成了恍如隔世的不真實感。相比于其他 meta 游戲,Rabbit Rush 更多地借鑒了其他藝術形式之中的“夢中之夢”的設定。
SuperHot
說起 Super Hot 大家想起的更多的可能是子彈時間,但這款游戲的完成版的確增加了一個有趣的帶有 meta 要素的故事。被朋友安利了 Super Hot 這款游戲之后,你興致勃勃地下載試玩(如同許多 meta 游戲一樣,游戲開始前的菜單就能玩一陣),隨著游戲的深入,事情變得越來越不對勁。—— 沒錯,又是無法退出游戲這種套路……但是,Super Hot 實現(xiàn)得還算不錯。